《最小公倍数》数学说课稿

2016-06-04 10:48:15来源:网络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教材简析】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基本技能目标: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思维能力目标:通过对最小公倍数算理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思想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几个数的公倍数的概念,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教师谈话:从四月一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兰一家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尝试思考: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其中最小的一个:12
  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方法引探:
  教师:刚才我们用列举法,找到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但这种方法太麻烦了!能否像求最大公约数一样,也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呢?我们来试一试。(多媒体课件出示尝试题)
  尝试题: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尝试提示:(1)认真阅读课本第73页例2,边读边思,做标注,找疑点,并尝试解疑;(2)如果你觉得懂了,请你直接在本子上尝试练习,并想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如果你在尝试中遇到困难,请再自学教材,不断尝试。
  (虽然学生知道了求最大公约数的算理、算法,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可类推出“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算法,但学生个体的类推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的,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我设计了以上“尝试题”,为之提供主动构建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点拨精讲,验证交流:
  教师谈话:你的做法,想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理一理例2的思路,到时你就可以自己作出判断。
  (学生经过自学尝试,有的学会了算法,但讲不清算理;有的在算理算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均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为此,教师应抓住时机,对例2进行精讲。)
  1.找联系,理算理:
  (1)找出18和30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把18和30分别分解质因数:
  18和30的公有质因数:2、3
  独有质因数:3(18的)、5(30的)
  (3)观察: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与它们的质因数间有什么联系?
  得出:2×3×3×5=90 即:18和30的全部公有质因数与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它们最小公倍数。
  (4)概括: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2.教方法,促概括:
  (1)用合并式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2)概括: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4页的内容。)
  3.理思路,求“内化”:
  (1)让学生再读课本,领悟求法,掌握求法;
  (2)请学生质疑问难,相互订正尝试题。例如:两个数有没有最大公倍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练习应用,总结梳理: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受到锻炼,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填空:①A=2×3×5
  B=3×5×7
  A和B的最小公倍数为:( )
  ②A=2×2×5
  B=( )×5×( )
  A和B的最小公倍数为:2×2×5×7=140
  2.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74页“做一做”。
  3.深化练习:
  求15和20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比较异同。
  4.通过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体会?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此,在课尾通过以上设问,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和过程,让学生系统整理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1—4题。(第2题让学生任选2—4个做)
  (六)板书设计:(略)
  一、教学设想。
  “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如下:
  1、尊重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但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深挖教材后,可以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所以在充分分析教材上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后,我抓住倍数这个生长点发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抓住分解质因数这个生长点研究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大胆地把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和多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力求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机地自然地生长。
  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看到这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看到这两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等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大量的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
  3、让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课伊始从学生熟知的驷驱车引出倍数这一前卫知识。课中又再次利用两辆驷驱车同时从起点出发至少多少分钟再次同时经过起点这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后又利用驷驱车赛这个情境进行延伸为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设为伏笔。
  4、算理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旨。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学中我一直把算理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最小公倍数方法的线索,同时,把算法的多样化作为教学中的另外一个目标。从自然生长起来的列举法到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又从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研究到一般的算法,走一条从一般到特殊,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且抓根本的最小公倍数与两个数质因数的关系为方向。从而深入研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并使短除法成为学生又一次知识的升华。
  三、课后反思。
  从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两点感悟最深刻。
  1、 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伊始,趣亦生。学生的注意力被驷驱车吸引,围绕驷驱车展开了知识的联想,为最小公倍数的理解铺垫了很好的基础。课中的再利用不仅使知识与生活加以联系,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有的放矢。课后的情境延伸更使知识体系更完善。
  2、抓住学生思维的生长点,重视算理的教学,使算法多样化。
  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中心”研究不同的环节如何使学生的思维自然生长。从概念倍数为基础而生长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从列举法而生长的规律,从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而生长的短除法,几次的生长都很自然。同时轻结论重算理体现的较为突出,成为了算法的多样化的前提。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教师有意识让学生体会亲历知识的研究过程,如:看到数列给学生发散的空间进行思维,但如何恢复最原始的研究状态在课堂中再现,怎样引导学生观察、研究、发现,如:独有倍数的出示时机,最小公倍数与质因数的关系,更需要再深入的研究。真正使数学课堂成为为探究的课堂。

  希望上述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优秀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师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新东方小学网还有更多优秀的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和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供你参考。另外,我们还有三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和六年级数学教案等资料供你参考。

英语+新概念学习资料大礼包

微信扫一扫 自动获取网盘链接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小学英语资料大礼包合集

扫描下方二维码自动领取

更多>>
更多英语课程>>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