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观潮》(一)

2017-10-01 14:43:00来源:网络

  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观潮》(一)

  前不久,看了一位教师执教《观潮》的教学设计,感触颇深。教师从“观”字入手,“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抓住“奇”字,要学生仔细读课文思考: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经过一番课堂讨论,教师从学生的自由发言中因势诱导,归结出“潮来形奇”、“潮去景奇”,很快帮助学生理出了一条明晰的主线。接下来便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具体的揣摩、品赏课文,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把课文写的最传神的地方讲给大家听,要把怎样写出了“奇”,好在哪里讲清楚。于是学生们便在课堂交流中各展所长。这就要求教师更高层次的把握教材,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小学语文课堂“十字”教学法探究·善导〗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可现在有很多老教师从教多年,总觉得在新课程理念上,语文课难上,不知从何入手,过去那种分段,归纳段落大意,逐段逐句分析课文中心思想等教师包办代替,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改革大潮中成长着的儿童。他们已不安于现状,有着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喜欢和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以及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愿望。

  为了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作用,探索一条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其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我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条小语课堂教学模式:“善导、启思、探究、放言、励行”。它具有全面性、全体性、主体性、主导性、民主性、层次性、愉快性的特点。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善导:即善于引导。力求导之有理,导之有法,导之有效。我在受课中不是使令学生怎么样,而是引导学生怎么样。教师要一切为学生,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学习适时点拨、引导。不是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是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使学生学的生动、自由、有趣。

  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想,试一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老师稍作提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自己读懂课文的!”在教师的鼓舞激励下,学生学习热情极高。他们有的借助预习提示和课后问题学习,有的利用以前学过描写景物文章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还有的几个同学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而教师则是他们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学生遇到难题可随时提出来与教师进行交流。多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有了良好的心态,自然也就迸射出了许多灵感的火花,思维极其敏捷,学习兴趣浓。课堂上出现了久违的琅琅读书声。经过25分钟自读自悟,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中介绍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而且通过讨论、查资料、想象,结合在电视看过大潮直播节目等等,了解了许多书本中没有介绍的内容,如大潮成因,大潮的不同潮势等,使每个学生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大潮的壮观,读得也是绘声绘色,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整节课,没有教师繁琐的讲解,没有教师连珠炮似的发问,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可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节很好的语文课呢?谁又能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呢?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因为他们不用再担心教师投过来的一个个带刺的问题了,不用再害怕答不上问题时教师的责备或同学讽刺的目光了,而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啦!教师呢?也不用再绞尽脑汁地去设计一个个难、怪的问题为难学生了!而把大量的时间用来钻研教材、学习业务、充实自己,以便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维。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善导并不是一言堂,满堂灌,他是在学生不会而又想得到答案之时,教师及时点拔、引导。

  〖想象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能力的最高层次是语感能力。从内容上看,语感包括语意正误的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

  语感的产生以感性为主体,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小学生的情感伴随清晰的表象和理解的不断深化。这就要求我们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正确理解课文的语言形象。怎样渐入佳境呢?“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叶圣陶语)

  《观潮》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色。教学中,我运用幻灯、录音和亲切的导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逐渐变文字为头脑中的“内心视象”:“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登上了海塘大堤,眼前便是宽阔的钱塘江。隆隆的响声越来越大,如山崩地裂。那条白线逐渐前进、拉长、变粗,白浪不断翻滚,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学生眼看画面,耳听录音,仿佛进入了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及的境地,感受到大潮的姿态、气势,禁不住由衷地赞叹其雄伟、壮丽,从而达到“使感知的美的表象分外丰富”的目的。

  学生开始不会想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每当读到这类有景有情有意的语言时,画面便会一一浮现,逐渐成为“永远的情景”,语感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敏锐。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想象与联想,培养创新意识〗

  儿童的阅读活动,离不开其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只有在他的记忆储存中能够找到与他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这部分内容。显而易见,离开了再现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一过程是无法进行的。

  如理解《观潮》一文中“山崩地裂”这个词语时,多数学生都说是山倒塌,地裂开时发出的巨大声音。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前几天,我在电视中看到,美国纽约世贸大厦被遭飞机轰炸,我想倒塌时发出的声音也应当是山崩地裂的。”你看,学生对这个词的感悟不是颇有创意吗?

  〖利用电教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电教手段能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形声并茂,图象清晰、逼真,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赏其色,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享受中接受知识。

  如教授《观潮》一课,体会江潮来时壮观景象,是教学难点。为了向学生直观的展示江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制作五张复合、活动投影片:① 外宽内窄喇叭形的平静江面;② 在水天相接处出现一长条白线;③ 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④ 象白色城墙一样的江潮;⑤ 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江潮画面。教学时先单独放映这五张投影片,并进行讲解,然后一边按顺序连发续放映,一边用收录机播放江潮如闷雷滚动的“隆隆声”。学生听到了潮声,看到了江潮从远到近的动态变化,潮势汹猛,横贯江面、浩浩荡荡,犹如万马奔腾。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通过观察潮声、潮形、潮势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潮的壮观与雄奇。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壮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应用网络教学,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运用网络教学,实现学的方式的变革·运用网络教学,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让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有话可说,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观潮》一课学完后,我安排学生来当导游,向各位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随即播放一段大潮实拍录像,学生观看后,跃跃欲试,双双小手犹如雨后春笋般地竖起来了。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已完全和文章、画面融为一体了。

  〖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鸟的天堂》、《观潮》、《长城》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我的几点反思·保护学生可贵的求知欲〗

  在课堂上的40分钟里,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交往、积极探索,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懂得倾听、思维活跃……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在这个课题实施两年多里,我特别注重学生求知欲的培养。

  如:教《观潮》一文时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钱塘江大潮来前的“声”,大潮来时的“势”和潮来后的“景”,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时而摹声,时而画景,时而激昂地朗读……这种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正是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可贵求知欲的体现。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参与兴趣·以境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进取动机,改善学习态度,实现“乐学”。我的具体做法是:

  以境激趣: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情绪高涨、兴趣倍增。例如,我在教学在《观潮》一课时,播放了电视录象《钱江潮》,再现了潮来之时由远处的“一条细细白线”到近观“白色城墙”的全过程,学生观其形,闻其声,领略了钱塘江潮“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一节课,学生始终处在欣赏、品评、回味的亢奋之中,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浅淡电化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利用电化教学在语文课中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情景的创设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可以在短时间内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出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观潮》一课的教学,通过视频、音频的引入,演示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象。钱塘江那雄伟、壮观的场面,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创设出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

  更多小升初辅导内容,请关注新东方在线小学网(http://xiaoxue.koolearn.com/),我们将为小升初学生提供最新最全的复习资料。

  来源: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小学语文 语文教案 板书

英语+新概念学习资料大礼包

微信扫一扫 自动获取网盘链接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小学英语资料大礼包合集

扫描下方二维码自动领取

更多>>
更多英语课程>>
更多>>
更多资料